2007年,钱学森先生被评选为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”之一,他一生所做出的贡献,恐怕在短短几句话中难以尽述,因为他影响了一个时代。两年后的他安然离世,国家为他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国葬,恰如其分,因为他实至名归。
在钱学森的葬礼当天,天空飘落着纷飞的雪花,严寒中,三军仪仗队步伐沉稳地抬着他的灵柩,周围数十万群众顶着风雪送别这位伟大的国士,气氛庄严肃穆,令人在那一刻感受到无比沉痛的告别。
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,来自杭州的一个望族商贾家庭。钱家在当地可算得上是名门望族,世代经商。然而,钱均夫并未如父母期望那样继承家业,而是选择了与时俱进的路——他追随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理念,前往日本求学,以期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。
学成归国后,带着满腔报国情怀的钱均夫,并未选择平凡的生活,而是在杭州创办了“劝学所”,希望从改变国人思想入手,唤醒更多青年觉醒,力求恢复中国的尊严和力量。
展开剩余84%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在杭州,自幼便受到浓厚的爱国教育,父母一直期望他能够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。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就显露出非凡的天赋和好学精神,极强的记忆力和对新知的渴望,使得他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他不仅学业优异,还表现出对机械结构的浓厚兴趣,常常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,很快便能做出一些简单的机械模型。这种天赋也为他日后走向航天领域奠定了基础。
经过十多年辛苦的学习后,钱学森终于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的铁道工程系。这与父母希望他从文的路子完全不同,但钱学森早已意识到,仅仅通过思想的觉醒无法根本改变中国的处境,工业才是国家根基的所在。于是他决定投身到科技领域,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1932年,淞沪会战爆发,空袭使得大地上中国人民如同活靶子。目睹这场惨绝人寰的战火,钱学森做出了转学航天工程的决定,这个选择为我国日后培育了“大国重器”——“两弹一星”的核心人物。
1934年,钱学森赴美国深造,专心钻研航天技术,夜以继日,最终获得了航天专业的硕士学位。为了深入拓展学识,他继续在加州理工大学深造,期间与恩师冯·卡门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。冯·卡门老师非常欣赏钱学森的聪慧与勤奋,经常带他参观德国和日本的军工技术,这些经历让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知识更加深厚。
1949年,钱学森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,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国,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当时,美国开出了五万美金的年薪以挽留他,但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他曾说过:“我虽然姓钱,但我并不爱钱”,这句朴实的话语与他父亲的价值观如出一辙,展示了他无与伦比的家国情怀。
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并不顺利。1950年,当他与妻子带着孩子准备启程时,却在美国港口被多名美国士兵带走。美方通过他的行李查获了大量书籍和重要文件,认为他涉嫌泄露军事机密,便将其拘禁。尽管经历了严密的审问,钱学森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沉默。最后,在导师和妻子的努力下,钱学森得以获释,但仍被美国军方24小时监控。
此时,祖国已得知钱学森的困境,并通过一系列艰难的外交交涉,终于成功为他铺开了回国之路。回国当天,国家领导人为钱学森举行了盛大的接风宴,甚至为他提供了专门的住房,并定期发放津贴,确保他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中国的航空事业中。
回国后的钱学森,尽管带回来的所有资料都被销毁,但他脑中的知识始终铭刻在心。当他得知我国航天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时,内心的震惊和愤怒让他泪如雨下。他发誓,要将毕生所学倾注于中国的航天事业。随即,他写下了大量航天方面的著作,为无数青年学子点亮了航天梦。
1964年,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,震惊世界,国家的自信与尊严大大提升。就在此时,钱学森已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。随后,我国成功发射了氢弹和“东方红”卫星,西方不再敢轻易对中国进行威胁与挑衅。
如果没有钱学森的辛勤耕耘,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可能还要滞后许多年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逐渐衰弱,钱学森即便被迫休息,仍常常习惯性地在草稿纸上画着航天设计图,显示出他对航天事业的深深热爱。
2009年,钱学森因长期劳累过度安详离世。尽管他生前一直倡导简朴的丧事,但国家对此却不以从简处理。11月6日,天空再次飘起了鹅毛大雪,近十万群众顶风冒雪前来为钱学森送行,三军仪仗队迈着沉稳步伐,护送这位伟人最后一程。
钱学森的一生,正如那句古话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无疑,他的生命比泰山还要沉重,他一生未曾改变的爱国情怀将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。向钱学森先生致敬!
发布于:天津市美林配资-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-配资公司排名前十-哈尔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