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末期,崇祯皇帝刚刚登基,他便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中。外有后金政权,这个由女真族建立的势力频频对明朝的边境发起进攻,内则是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不断扩张。大明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,犹如大厦在风中摇曳。崇祯十七年(公元1644年)初,李自成在西安称帝,建立了“大顺”国号,雄心勃勃地集结大军,朝着北京进军,意图直取都城。
随着李自成军队的逼近,明朝各地的守将们纷纷投降,致使李自成的军队如破竹之势,迅速逼近北京城。根据《小腆纪年附考》的记载,李自成在攻下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池之前,曾经派遣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,试图与崇祯皇帝进行秘密谈判。李自成所提出的条件是,让崇祯皇帝封他为西北王,并给予军队丰厚的犒赏,然后他会带领军队撤退至河南。李自成甚至承诺,若是能够割地封王,他将协助明王朝抵御那些频繁骚扰的农民起义军,并且愿意出关与后金展开抗争。然而,他也明言,在得手之后不愿意奉皇命不朝觐。
对于李自成的条件,崇祯皇帝的态度显得异常果决,他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竟选择了拒绝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使得他在万般危急之际依然不肯妥协呢?首先,李自成的条件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把戏,旨在向天下人展示并非自己心怀叵测,而是明朝自取灭亡。李自成在他的起义过程中曾多次面临绝境,他屡屡施行诈降之计,以此来脱身。在他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节点上,真的可能会甘愿割地求和,主动退兵吗?如果崇祯皇帝对此深信不疑,那无异于自贬身价、自取其辱。
展开剩余46%第二,历史上,明朝自从迁都北京之后,就建立了“天子守国门”的国策。当年在土木堡之变中,面对瓦剌大军的围攻,明朝的统治者团结一致,奋力抵抗敌人,展现出非凡的斗志与勇气。这样的传统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楷模。倘若崇祯皇帝轻言妥协,那么必将因此自贬身价,愧对祖宗遗德。他的个性中有一项显著特征就是“好面子”,这种性格使得他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坚守原则,而非轻言苟合。
最后,即使崇祯皇帝在万般无奈之下有妥协的想法,但由于其强烈的面子观,亦难以亲口表露。据史书记载,崇祯皇帝曾询问大臣们对李自成条件的看法,但在面临国难时,这些大臣却选择沉默,谁也不愿承担这一重大决策的责任。在这样一种诡谲的气氛中,崇祯皇帝最终无奈选择维护君主的尊严与气节,选择了以身殉国,悲壮地结束了自身的统治与大明王朝的历史。正是在这一刻,满载历史的辉煌与沧桑的明王朝走向了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林配资-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-配资公司排名前十-哈尔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